清同治年间,武术家郭云深在深县刀劈恶霸,后被投进死囚室,苦练其师李洛能所传的践(穿)步崩拳 但因戴上脚镣,冈室狭小,练起践步崩拳较为困难,故而因地制宜,根据戴脚镣行走时,前脚进一步,后脚跟半步的运动特点,在践步崩拳的基础上,始创有半步崩拳 民国时期,郭云深将半步崩拳传给其子郭深,弟子李魁元、许占鳌、钱砚堂等人;李魁元将半步崩拳传于孙禄堂、田慎泽、李汉章、马礼堂等人 建国以后,半步崩拳主要传人有孙存周,孙剑云,齐公博、郑怀贤、李玉林等人 半步崩拳半步崩拳半步崩拳的步法用“半步”,即前脚进,后脚跟,两脚互不交换 前脚进时,应先将脚提起(离地约寸余),然后再向前趟出,不省有物无物,要像铁铲一样直向前铲去,突出一个“趟”字;后脚跟时,应着重在一个“蹬”字 可以把半步崩拳中左脚比作就是弹簧顶端,右脚比作弹簧末端;步法全在一趟一蹬,前脚进时,似铁牛耕地 不偏不倚,要中直,抢占对方中门;后脚蹬时,要快迅、猛烈,如箭出弦;意一动,身一抖,便进身,不能有丝毫迟疑之感 半步崩拳的技术动作在它运动过程中,包含有一定的弧线 当顺步转变为拗步,或拗步转变为顺步时,后拳沿着前手小臂,向前打出,里面暗含着向下压的劲,拳面又有前顶之劲,在发劲的一刹间,小臂又有向前钻、向上猛挑的劲力;半步崩拳动作在实战中,讲究打破而不是破打,利用出拳的前臂挫压对方而进击,打中带破 半步崩拳的身法,谓阴阳身,即通常所说的“半侧身”,要求身体正面与前进方向的直线成45度角,目不斜视;特点是转换自如,在实战中减少受力面积,使手、足、鼻三尖相照,全身力量内外合一,通过前脚的趟、后脚的蹬迅速而充分地发挥出来 半步崩拳的握法是四指卷曲后,将食指的第二关节向前突出,而后将大拇指的指肚压在食指的第一关节上,成惯拳,在实战中起点穴、封闭对方血脉的作用 在运用时,应将劲力贯注于食指突出的关节之上,它是利用点打面,而不是面打面,即与拳经载“崩拳一条线,不偏不离找要点”相符合 半步崩拳的劲力在身体内部是阴阳一气循环往来的运动,除崩劲之外,还要压劲、裹劲、扑劲、抖劲、踏劲等,常要求一劲之中又须含有顶、拧、磨、翻、蹬、猛、顺、透八种混合劲;崩劲采用先蓄而后发,先松而后紧,当接近对方寸余距离时,猝然发出的一种最猛、最凶、最狠的劲力 半步崩拳的动作以“三体式”站立,左脚左拳在前,右脚在后,右拳置于右肋旁,虎口向右 进步时,左脚向前蹚而进,右脚随之跟步;同时右拳内拧向前打出,虎口向上;左拳在两拳相交时收回,虎口向左,置于左肋旁;两拳一出一入,接连不断,势如连昧箭,在打崩拳时,出左拳为顺步,出右拳为拗步 半步崩拳的基本功是浮云桩 预备式立正姿势站好,头要正直,项部上顶,脊椎要直并垂直于地面 两眼向前方平视或略向前上方坡视;两耳似听非听,面部似笑非笑 下颏微收,舌抵上颚 全身放松,呼吸自然,平心静气,默立片刻 桩式抬左脚向左前方迈半步,呈稍息姿势 左脚尖着地,脚眼虚起约半寸;右脚全脚掌着地,两脚承受体量;双手同时缓缓上抬,左手在前,右手在后,掌心向下,十指自然撑开并斜向相对,两手指尖相距约半尺到一尺远 左掌抬至与肩部平齐,距胸部约一尺远;右掌略低于左掌,距胸部约七寸远 目光顺左手腕部上方向远处平视或坡视 两肘外撑,松肩、拔背、顶项、收颏 右腿略弯曲;左腿膝盖前顶 练习半步崩拳力量时,先以浮云桩姿势站好,以腰部带动上身向左略转,在转休同时右掌变拳,以右肩摧动右拳向左脚尖指的方向出击,出击时右拳高度略高于肚脐 左手为掌,掌心向下,在右拳出击同时,顺右小臂上方约三寸高度回拉,拉至近右大臂 右拳出击时右臂不可完全伸直,肘弯处应保持一定弧度,身体向右转,右拳变掌,掌心向下,左掌变拳,双手变为右在上,左在下,在身体右转同时,以左肩摧动左拳向左脚尖指的方向出击,出击时左拳高度略高于肚脐,右掌顺左小臂上方约三寸高度回拉,拉至约靠近左大臂,如此往复不断 相关人物郭云深,名峪生,河北省深县(今衡水市深州市)马庄人,清朝末年武术名家 幼年习练拳术,后拜能然先生为师,练习数十年,深得形意拳之精义;后创立半步崩拳,以“半步崩拳打遍天下”而著称 清光绪年间设教西陵,曾在宗室等地任教 以后游访南北,阅历颇多;七十余龄而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