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大明最后的衰亡,原因有很多说法,比如明亡于神宗,明亡于党争,明亡于流寇,明亡于灾荒……实际上呢,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时,都像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,看似只有事件本身,但海面以下的绝大部分才是导致它发生的原因,这些原因可能来自方方面面,彼此关系错综复杂,所以我们不能无端地断定,是某一个原因导致了最后的结果,它一定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。所以当朱由检最后气急败坏而百思不得其解地喊出“朕非亡国之君,事事乃亡国之象”之时,倒也不能说文过饰非,因为若把亡国的耻辱担子硬要推到他身上,那他确实冤得厉害,这个十七岁就登临九五的年轻人,明明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拨乱反正、励精图治,在工作态度上甚至再现了太祖朱元璋当年风范,他日日焦劳,寝食难安,比起他万历爷爷几十年如一日的怠政,我们的崇祯宝宝简直是业界良心!
然而说一千道一万,朱家的天下却恰恰就是在他的手上断送了,他背着亡国之君的巨大压力走投无路,就连最后殉国的遗体,都只能用门板潦草地抬进一个妃子的陵墓勉强掩埋,崇祯皇帝下葬当日,只有一个被俘的皇子和两个亲王在场,就算是有亲人送行了,朝中遗臣竟然没有一个主动站出来前往扶柩,作为一个皇帝的葬礼悲凉冷清如此地步,也实为罕见。直到今天,我们去十三陵所看到的,依然是其他恢弘庄严的陵墓(以万历的定陵为最)丛中,崇祯的思陵异常简陋而荒凉地蜷曲着,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,就仿佛是他本人因为亡国耻辱处在众多祖先面前而无颜以对的样子,又像是一个呼应着他执政生涯的凄惨象征,斯情斯景在曲曲折折的十三陵中十分耐人寻味。